(1)外流式電磁流量計的原理和特點。外流式流量計依據電磁感應原理工作的,當導體(聚合物流體、水)橫切磁場移動時,導體中感應出與速度(流速)成正比的電勢,儀器測量出流體流動產生的感應電勢,就能推算出流速和流量。
(2)儀器結構。電磁流量計磁場設計在流量探頭四周的外部空間,感應測量電極設置在流量探頭的筒壁外側,流速測量靈敏空間在測量探頭的外部,流體是在探頭外圍流過的流量。為減少由于測試儀器不居中對測量結果造成的影響,在儀器上、下部設計了上、下兩個扶正器。
(3)測試方法?;\統注聚井的測試方法如下:①連接好儀器后,用電纜將儀器送入井底;②以100m/h的速度上測,測得連續流量、加瑪、CCL:③通過加瑪和CCL對深度進行校正,確定層位;④根據深度校正后確定的層位,分層進行點測:⑤測井數據上報資料室,利用測井軟件進行解釋,得出各層吸聚量。分層注聚井的測試方法如下:①連接好儀器后,用鋼絲送入井內(使用存儲式電磁流量計);②在各級偏心工作筒以上2~3m處點測:③采用一層多點測試法,每一層用降壓法壓4個點;④測試完畢,儀器與微機連接進行數據回放,根據測試結果調整地下水嘴,使各層吸水量達到配注要求。
2.電磁流量計測井技術應用效果分析
(1)準確監測層間實際注入量、定性分析層內吸聚狀況。電磁流量計是靠測量注入聚合物溶液的中心流速來測量注聚量的,解決了同位素示蹤法測量注聚剖面易出現同位素沾污、漏失和井底堆積的問題,提高了注聚剖面測井資料的準確性。根據近兩年弧島油田的同位素注入剖面測井資料統計,大約有50%的注入剖面測并資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同位素沾污現象,其中有15%的井內嚴重“沾污”,以致所測注入剖面資料無法使用。例如孤島油田25-11井是一口三級四段的注水并,1999年5月11日進行注聚剖面測井,出現同位素漏失,在注聚層位上沒有同位素異常顯示。而電磁流量計測井結果為:NG3²層吸水量為46m³/d,
Ng34+5層吸水量為112m³/d,Ng4²層吸水量為0,地質分析認為電磁流量計測試結果與實際動態生產情況吻合,符合率高。
(2)利用時間推移測井研究油層縱向吸聚剖面變化。
由于注聚各)小層在地層發育、滲透率和地層壓力方面存在差異,注聚剖面在不同時期、層間層內也表現出不同特點。根據不同注聚單元大量吸聚剖面時間推移測井資料分析,注聚過程中普遍存在注入初期吸聚量大的非均質段吸聚量減少,吸聚量小的均質段吸聚量增加,注聚剖面改善較大,注聚中后期,吸聚剖面改善幅度基本無明顯變化的規律?;u油田注聚區吸聚剖面統計可以看出,注聚一年后主要吸聚層館44層,相對吸水百分數由注聚初期的47.8%下降到注聚1年后的24.4%,館42相對吸水百分數由注聚初期的10.2%上升到注聚1年后的21.7%,注入剖面發生明顯變化。
(3)判斷地層大孔道發育狀況。注聚區油層經長期注水開發,地層物性發生了巨大變化。研究資料表明,在局部區域特高含水期油層的滲透案比低含水期增加了10倍,導致注聚初期低流度的聚合物溶液首先進入高滲油層。孤島油田大孔道發育水井注水狀況統計表明,12口井油層總厚度284.7m,其中強吸水層厚度106.5m,占總油層厚度37.4%,但吸水量卻占55.3%,高滲帶厚油層的注水強度是低滲帶薄油層的3.6倍。西區3-6注聚區注聚前有11井油壓低于6兆帕,從分層吸水狀況統計可以看出主力層館35層相對吸水百分數占41.2%,汪水強度與非主力層館43層相差2倍以上。吸聚剖面統計資料表明,高滲帶厚油層每米吸水量是低滲帶薄油層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4)為提高油層縱向動用狀況提供依據。由于孤島油田為多層系油層,即使相同層系也由若干個小層組成,層間存在差異,目前,注聚驅采用籠統注聚,出現了聚合物沿主力油層“單層突進”,導致油井過早見聚的現象。利用吸聚剖面資料按注入層厚度統計分層相對吸水量及注聚強度可以看出,注聚后聚合物對厚度介于3~6m、6~9m,非均質性較好的中厚度油層注聚強度改變較大,如3~6m油層的注聚強度增加了1.2m³/d•m,而對于油層厚度小于3m的薄層和油層厚度大于10m的厚層,注聚強度改變不大,表現為吸聚好的層吸聚越多、吸聚差的層越不吸聚。按滲透率級差統計分層相對吸水量及注聚強度可以看出,當各層滲透案值相差4倍以上時,在縱向上籠統注聚已經不能起到有效擴大層間波及體積的作用。
3.結語
(1)井下電磁流量計通過測量注入溶液的中心流速來測量分層注聚量,解決了同位素示蹤法測量注聚削面易出現同位素沾污、漏失和井底堆積的問題,是目前較理想的注聚割面測井技術。
(2)電磁流量計所測吸聚制面資料,可較準確反映不同時期油層縱向上注聚剖面的變化規律,對指導油田動態開發工作有重要意義。
(3)吸聚剖面資料反映聚合物對非均質、層間差異小的油層之間注入剖面改善較明顯,對非閱質、層間差異大的油層之間注入剖面改善不明顯。